中国人力资本论坛:善用环境变化,成就事业发展

2017-09-22    职业杂志      记者:朱子韬      演讲嘉宾:陈庆欣

        9月22日上午,由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媒体公司HRoot联合举办的“2017中国人力资本论坛(烟台站)”隆重开幕,这也是国内人力资源行业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领袖级峰会第三次在港城成功举办。国家人社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副司长张文淼,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山东省人社厅人力资源市场处、人社科学研究院,烟台市直相关部门和全省各地人社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大会,芝罘区委副书记、区长杨波参加论坛并主持开幕式,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吴晨光陪同活动。

 

       作为国内人力资源行业规格最高、最具权威性、领袖级的行业峰会,论坛受到了山东省乃至全国各知名企业CEO、总裁、人力资源等专业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知名媒体的高度关注。据介绍,经过两年的打造,论坛已经成为推动广大企业和人力资源行业精英深度互动、合作共赢的高端优质平台。

 

      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外800多家知名企业,云集了来自全球及本土的1200多名行业翘楚、业界权威和专家学者。其中,既有可口可乐、万科、万达、猪八戒网等国内外一流名企,又有中集来福士、杰瑞、南山、鲁花等本土领军企业,参会企业业务覆盖互联网产业、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等众多行业领域。

 

     论坛围绕人力资源新旧动能转换、人才管理和竞争等前沿课题,邀请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专家及世界人力资源百强机构KSB、DDI、领英等近30位人力资源行业精英到场交流,为与会者呈现了13场精彩的主题演讲和3场极具深度的圆桌讨论。论坛现场专门设立人力资源服务展,DDI、领英、科锐国际等20多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展位,为企业现场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业务咨询和产品演示等服务。此外,论坛主会场还对“芝罘英才”政策进行了集中宣传推介,并设立专门的展位,对“芝罘英才”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2017年,“中国人力资本论坛(烟台站)”共有数十位来自《财富》世界500强、全球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高管和全球领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共同呈现了14场精彩主题演讲以及3场深刻的圆桌讨论,共吸引到84,673位人力资源高管积极参与,其中现场参与论坛的知名企业CEO、首席人力资源官、总经理、董事、人力资源总裁、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及人力资源专业人士有1,265位,通过现场直播参与论坛的人力资源高管总计达83,408位。同时,论坛现场还特别举办了“人力资源未来美术展”,共展出了33幅人力资源未来画作,吸引了现场参会嘉宾的驻足观看与热烈讨论。

 

南方人才:纵论东西方人力资源管理

2008-08-21  南方人才杂志   记者:梁瑞玲     采访嘉宾:陈庆欣

       在一个中国南方人才杂志封面采访,ICT首席执行官/主席/创办人,陈庆欣先生被邀分享有关人力发展对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和增长的关键。

 

陈庆欣纵论东西方人力资源管理

       今期的主访嘉宾,拥有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外国人,深切感受到他温文尔雅的气质和态度。身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认证专业培训师、演示导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和商务导师他却是那么的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他就是我们密切关注的的一位顶级人物,陈庆欣先生。

 

       他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员受益匪浅。除此,他凭借独到的眼光、精确的分析能力,也协助了不少中小型企业突破瓶颈。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良好的西方教育背景, 使其能兼具卓越职业经理人的品德和高雅儒商的睿智于一身。他不仅具有深厚的管理理论基础,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工作经验,还具有国内外企业管理以及咨询顾问的经历,是一位从国际跨国企业管理实务操作成长起来的专业培训师。他拥有超过二十年的丰富跨国企业管理背景,咨询和培训经验。

 

       他是诸多国际五百强企业和行业领导企业中高层领导与管理的导师,也是诸多国际著名培训师的老师。在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就已培训逾千名国际专业培训师。也是唯一一个结合中西企业文化管理,把东方智慧和西方管理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实战管理顾问、企业导师。

 

21 世纪的企业挑战

       近期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流失得比较厉害,成本上升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销售价下滑对不少利润较为单薄的行业已造成一定的生存威胁。

 

企业转战能解决问题吗

 

       为此,一部分的企业已转战内地,另一部分转战越南或其他地方。关键是,这样的转战法是否能解决问题呢? 陈庆欣认为这是每个国家每个地方在社会成长与繁荣过程中必经之道。老板希望丰收,员工也希望能过更好的日子。

 

       从农田到城市,从骑单车上班提升到电单车,再提升到汽车。从三、五个人合租一间小房间,到拥有自己的洋房。这样的繁荣进步过程也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的提升。因为人渴望进步,这情况不管是在世界的那一个角落是不会更改的。只是早与迟。如果把转战当成是最佳方案的话,经济学家们会把称这样的动作称为“出口问题”。换句话说,企业在搬迁后,随着劳动群的素质提升,企业仍然要面对成本上涨的问题。最终还是治标不治本。

 

提升企业效率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那要如何才能更有效解决问题呢?企业绝对不能抑制员工对成长的意念。这情况就好比处理洪水,堵水只能一时,惟有把水疏通到要的地方为上上策。会期望成长的劳动群意味着有目标,有干劲,也意味比较容易激发。然而,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企业的运作模式也必须随着环境的进步从劳动核心趋向资本核心。

 

       换句话说,员工的回报将从机械式的劳力付出步向人性化的思考付出。在新模式下,每一位员工如何掌握更快、更简单、更有效替代两个人的工作时,哪怕员工工资涨幅了50%,老板原本需要支付两个人的工资现在只需要支付一个半,成本无形中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还降低,最终达到劳资双方还是皆大欢喜。

 

       让我们借鉴其他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当时所碰到的问题,包括以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莫不如是。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由于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多到新加坡投资的外企纷纷转战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地方,但后来,那些“逃亡”的企业又全部回到新加坡的怀抱,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当时新加坡当局成立了一个生产力局,企业在遇到生产力和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时,都可以寻求咨询和帮忙解决问题。在协助企业经过一番的模式重组、培训与员工素质、效率的提升后,企业也迅速夺回自己本身的竞争力。

 

HR在提升生产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R在此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发展的迅速提升,有助人才的流动减少,企业开源节流,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有效抵御成本的上升及销售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企业就无惧各种危机状况,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持续改变是企业成功唯一不变的法则    

 

       著名书籍“谁动过我的奶酪?”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叙述了生活中的改变是无可非议的。企业在面对同行竞争的冲击,消费群体的变动,如年龄老化,价值观和选择的喜好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然而,人性却往往在舒适圈待久后而抗拒改变。就好比要把从不知不觉中养成的习惯改变过来是必须费时费力的。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大家都知道改变是企业持续发展必要的因素之一,但是为什么一些企业到了水深火热,竞争能力在每况愈下的情况,还抗拒改变?而在同样的环境条件的一些企业为什么又能发扬光大呢?当然,这因素回到了自己本身,虽然影响因素有好几个,但首大关键是企业能否对环境保持着灵敏的嗅觉。    

 

       这情况就好比把青蛙放在盛满水的锅里,当水温与室温同样时,青蛙感觉舒适自在,即使在锅底陆续加热,青蛙都不会感觉到生命的威胁致到煮熟为止。让而,如果把青蛙丢进经已加热的水中,巨大的温差异将会促使青蛙下意识反应即刻跳出来。企业也一样,在失去应有的灵敏度时很容易成为”锅中的青蛙”。那要如何才能保持应有的灵敏嗅觉呢?

 

陈建议两个点:

 

(一)邀请相关的专家定时给企业做定时的审核,如,战略审核、各别管理功能的审核、人力资源审核。
 

(二)塑造一个创新的企业文化,让每个员工和管理都意识并掌握积极性改变是应具备的素质。

 
聚集人才的价值

 

      人才流失的两面观。劳资双方都应采取更好的理解、沟通与配合。

 

       在广州的一个HR俱乐部里,陈庆欣与在座的HRD、HR经理交流互动,HRD们畅谈所在企业的情况;9个月后再聚首,陈发现,超过一半的HRD、HR经理已经不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了。

 

       HR流动率之大,出乎陈庆欣的意料。了解之后,他发现,尤其广东的中小型企业老板往往对HR进行培养有所保守,他们担心,培养后的员工翅膀硬了,跑得更快,投入产出比不合理。而HR却认为,企业没有给他足够的施展空间,这包括更人性化的管理,如个人的学习与成长、职业发展、工作受到上司的赏识与认同。很多时候,对方未必是单纯为那高几百块而跳槽。然而,在骑驴找马的过程中,一般上也会顺带找一份比目前的待遇再走。如此一来,老板很容易误解离职员工的真正心态,从而有效解决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当企业长期在这样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中运作,大家都很容易疲惫不慎。因此,对老板来说,留住人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

 

       陈庆欣给记者讲了个故事。在一个跨国公司改组前的一次峰会上,企业邀请他去做一场会前培训,当时参会的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总经理和区域总监。陈问他们,你的工作里什么让你们感到最兴奋?其中一个位来自印度的总监回答说,我最兴奋的就是月底拿到公司给我的工资。其他同事也为此答案点头。

 

       陈庆欣立刻觉得,这是极度危险的事情,因为他把他的动机建立在物质上,换句话说,如果别人给他更好的物质的话,他随时都会离职。这时,陈更深刻领悟到该企业为什么迫切邀请他老远过来做此培训。认识了经理们的心态后,他把焦点放回到思维上。在一番深入浅出的分析与活动之后,该印度总监总算明白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当下的利益跟公司是息息相关的,最后,他为自己在公司的贡献感到骄傲。陈把这场培训变得更有意义,也协助该企业度过了一场浩劫。

 

       HR是企业的防御系统。陈庆欣发现,在广东的中小企业老板往往视HR为非生产性角色与次要的角色。 在企业还未达到一定规模时,这意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企业前线作战的人员难免会有伤亡,后勤必需有人招兵买马,练兵,再即时把有素质的兵马调到前线替换。如此一来,企业才能保持应有的竞争能力,持续成长。相比之下,上海的情形有点不一样。在上海,很多企业的HR扮演的是企业的战略伙伴的角色,他们更注重人力资源的发展,更关注如何让员工跟着企业的步伐一起前进。虽然,少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老总在开始时认为自己的企业与大企业,尤其是外资有所不同,但在陈庆欣强调“格局决定了结局”,企业老板唯有先解开脑海中的框框,才能跨越瓶颈。

 

HR应先累积沉淀 – 焦点于成绩

 

       对HR来说,陈也指出,HR可以在跳槽前应多做一些沉淀,在每一份职责上累积突出的成绩,如此才能高速的提升。他比喻如果条件都差不多,为了一点点的钱而去跳槽的话,也不过是从一个梯子跳到另一个。那要如何才能从梯子转到升降机呢?关键在于把焦点从过程转向成果。

 

       很多时候HR为自己在担任过的职称感到骄傲,如某某企业人事总监。陈庆欣认为这固然是好,但企业更想看到的是这人才能为该企业结的是什么样的果实。尤其对年轻HR,这为更加的重要。试想一下,一位平稳但累计数十年经验的HRD与另一位只上任3,5年的年轻HRD在面对一份职场机会时,年轻HRD显示在过去几年中,为该企业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源发展,大幅度提升了人员的素质,也降低人才流失,从而为企业节约了数千万人民币的人力与运作成本。你是老板的话,请问你会优先考虑谁?相对比较的话,谁的价值又会比较高?因此,当HR把关注重点从流程放到成果上时,你会从忙碌中脱颖而出,事半功倍。

 

思维决定了企业的健康状况

 

       在招聘关键人物时,要考虑的因素繁多,比如应聘者的效率、效益、品格、素质、能力等等,因此,在国外,企业喜欢请专业招聘机构进行招聘,因为招聘机构有专业的人士和专业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招聘,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招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高层侧重于他的创新与策略能力,中层注重与运作与团队的管理技巧,而低层则主要是操作技能与愿意努力付出。三者之中也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思维。

 

       陈庆欣举了一个实际案例。一家著名行业领导的企业要请一个区域总监,老总邀请了两个候选人从外地飞过来,一起共进晚餐。结果一顿饭下来,他们一句都没提及应聘及工作的事情。晚餐结束后,老总聘请了其中一个人。

 

       被请的人很好奇,问老总,为什么整个过程你没问我做过什么,也没问我的业绩,就决定聘请我了?老总回答,因为你的一个动作,证明你的思维能够支持你的正确决策。在上汤之后,你先尝了一口,然后撒盐;而另外一位还没品尝就撒了盐。以小见大,从这个生活的点滴,可以预见,你们在运作公司时的处事方式。如果你不懂得试探公司的方向就作出决策,我又如何放心把这么重要的担子交给你呢?

 

       可见,思维的重要性。职位越高,要求就越高。高层是要放眼大局,要宏观思维,如此才能把握企业的全局,使企业的航线能持续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管理思维

 

       西方的管理学提倡人性化,何谓人性化,就是思考性、参与性。西方的老板通常会给下面的人指明方向,管理层把自己的想法讨论、汇报和执行。这就是参与性。而东方的老板又会如何做呢?老板普遍会把担子都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而说,“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他也会接着提议方案,跟着“你们有什么看法?”结果你会发现大家都采用二选一法则:(一)老板永远是对的;(二)当老板不对时,请参阅第一条。最终核心还是回到老板说了算数。

 

       这种情况普遍在中小型企业出现。这无形中也给老板套在局限的框框中,以致有钱就没闲的情况。陈分享了一个亲身体验的故事。当时一位网际网络公司的总裁在课堂参与了一项活动后默默无语,经一番反思后,他终于开口分享自己的学习点。说到“你知道吗?我花了不少钱与时间去学习MBA,EMBA和其他的课程,也请了专家顾问帮我。但始终没解决我公司里的问题。

 

       没想到却在今天这么简单的游戏中让我找到答案。”在进一步问及的时候,他解释“其实公司已成长到瓶颈的情况,不容易突破,大大小小的事物已让我精疲力倦。今天,我才发现原来问题在自己。我所需要的是管好身边的几个高层经理,而其他的只需要放手让他们处理,并信任他们。这样,我就有更多的自己的时间和做更多其他的事!”

 

沟通是带来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好的工具

 

      企业文化往往就是领导人文化。这是有所争议的话题。然而,让我们观察五百强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换了领导人,整个做事的方式,以及整个文化、思路、方向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有的职业经理人会纳闷,老板说一不二,太强硬。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老板有自己的看法和远见,反过来如果老板老在改变方向,会很危险,这样下面的人就会失去方向。职业经理人通过有效的沟通,不是机械性,而是思考性地参与策略,这才是王道,其中的关键在于方法和技巧。       

       沟通在企业向心了和凝聚力扮演的重要的角色。老板往前冲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下面的人也在冲,但往往却是冲往不同的方向。如何才能统一大家的步伐?陈庆欣认为,理解、参与和默契是很重要的。让员工适当的参与不但能带来一定的工作满足感,也让员工熟悉并做得更快、更简单、更有效。高效沟通的其中另一个关键是表扬。东方社会一般相对会比较少,担心晚辈在受到表扬后难以控制,而西方却乐于表杨。这跟社会管理思维有关。东方一般采用的是偏向于鞭策概念,而西方采取的确偏向于萝卜概念。

 

        那,到底哪一个方法比较好呢?鞭策一般立竿见影,然而,领导不在,鞭策效应也随之而失去作用。反过来,萝卜效应激发他人发自内心的行动,既是领导走开,团队因拥有自己的驱动力而回延续进展。所以,适当的表扬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会促使他人全力以赴的投入。当向心力、执行力、凝聚力都做得很好的时候,企业才会众志成城,无坚不摧。员工也不会为了区区几百块钱离开归宿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

 

       这也反映了为怎么大部分的500强企业每年都会在新财政年度开始时给管理层和员工各别进行团队整合类似的活动。管理层所做的目标一般除了让不同部门的经理们有更和谐的跨部门沟通,也制造碰撞启发创意点子,而一些企业在宣布新策略前也会穿插变革管理作为铺垫。对于基层员工在新财政年度的启动,一般不难在培训市场中找到相应的团队整合课程作为激发员工归属感的目的。

 

持续发展是企业的成功必要因素   

 

       很多发展中国家,硬件总是要比软件的成长来得更加快速,每各几个月到另一个城市时,总会看到新冒起来的五星级酒店,装饰堂皇,匹配得上国际标准,当然价格也是五星级。然而,人员的服务素质往往却只有三星标准。如果人才素质能加快跟上,那企业将会陆虎添翼,保持着领先的优势,更快成长。

 

提升技术人员成为管理者

       在多次企业咨询中,陈庆欣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往往会选择把表现优越的工程师提升为经理。这概念是非常的好。然而,与人共舞和与机器共舞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企业应即时提升这些新上任的经理相应的人际和管理的能力。否则,经理在与团对沟通发生挑战,或组员不按照指示执行任务时,很容易回到惯性技术人员的思维把所有的问题由自己来处理。与其叫他们做是那么的困难和花费时间,不如自己做的概念一旦萌生的话,将失去了管理职位的意义,这对大家都造成一定的压力。

 

       对企业来说,交了一个团队给他不但没有提升生产力,反而增加了他的负担。对老板来说,执行企业的策略和顺利完成预定的目标将面对一定的挑战,下属却因未得到应有的领导与支持而沮丧或跳槽。怎么办?老板如果以他的管理能力未到位而把他降回原位,这将大大抹杀士气,搞不好,有可能失去这么一位难得的专业人才。 因此,严谨锻炼将官的能力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成功基本元素。为了协助从技术提升到经理的人员能更快掌握新职位的运作,陈庆欣建议企业应对人力资源发展与企业需求做个相关的测评。再考虑一些前后优先考虑各别的技能提升,如高商务通、影响力、说服力、领导力、情商管理。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国学中记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文字上理解,古代就已经意识到“教”和“学”是细细相关的。即所谓教而不学,既是白教,学而不用,既是白学,用而没成绩,既是白做。

 

       从教学角度,陈发现一个有趣的情景,经常看到国内的各类培训都普遍喜爱采用口述授课的方式。根据专家统计,聆听者在正常情况,二十四小时后能记得对方所说的话一般只能达到6.25% 到12.5%左右。正如孔夫子所说:“你说我则忘、你做给我看,我则记得、你让我做,我则拥有”。

 

如何达到培训效果

 

       那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这牵涉到培训的目标是什么。一般可分为三大层面:(一)知识层面、(二)技能层面,和(三)思维层面。

       知识层面为最基础的层面,属信息性,一般采取讲述方式。对于成年人教育,为了节省在课堂的时间,老师甚至可以把资料在课前发给学员阅读。而课堂扮演需要讲解的部分。当学习目标转向技能时,参与的活动就开始显得特别重要。就好比游泳,学员除了阅读书本和老师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亲自到水里练习和体会水性。如此类推,当学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后,是不是就开始能顺利运作了呢?答案是未必。掌握了技能不表示学员会愿意去努力执行。

 

       因此,思维层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要有丰富的内容,也必须理解学员的学习心理和传授技巧。成年人一般都有自己的见解,要改变他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挑战的事。惟有通过相关的活动让学员领悟,发自内心的改变才能持续和全力以赴。

 

        在一次国际专业培训师课程中,一位资深团队整合的老师带着非常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在休息时刻,这培训师和陈庆欣交流得非常投机,把近期所培训的照片拿了出来分享。陈看了后,和蔼的笑了笑。培训师即刻意识到自己肯定那里需要提升,于是谦卑的问道:“老师可否有附加指点的地方?”陈问“您是可否碰过学员在课堂很激动,回去不动的挑战?”培训师听后不好意思,但点着头问“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陈回答:“当从您课堂的桌子摆设已告诉我你用的是讲述的方法为主,而团队整合恰恰是属于思维心态类的培训,光是说只能激发,是不够的。你必须让学员参与启发性的游戏,通过有力的反思、提问与引导他们选择改变,并提供相应的执行工具,这才能持续。”总结,知识层面讲求让学员明白,技能层面讲求让学懂,而思维层面讲求让学员顿悟。

 

       在国内外经营了很多年的培训专业,让陈庆欣看到了两者的一些差距。可以看到,华南地区的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意识与国外非常的不同。在国外,包括欧美洲和其他亚洲地区,企业培训多着重于效应,对于企业人才的发展,他们非常看重如何通过比较灵活、参与和启发性的方法让个人与团队掌握必须的技巧能力、思维心态与执行效应,并通过相应的执行工具把学习链接到工作执行上。 然而,在华南地区,我们发现,企业也逐渐重视人才培养与培训,可是焦点相对注重于培训师本身和课堂的过程,一般采用比较严谨的授课方式把概念和知识传授给学员。

 

       那到底哪一个方式才是对的?陈认为重要的并不在于对错,正如邓小平主席所说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培训价值上也一样,只要达到两个点,企业的“培训目的”和“预计改变的成绩”那就是好方法。您可以参考陈老师原著的这本书籍“培训真的可以为企业带来预计的绩效吗?”

 

视野:培训引发的变革创新风暴

2011-11-22  上海中智视野杂志   记者:张玥晗     采访嘉宾:陈庆欣

本期高端访谈嘉宾是一位培训大师,他曾通过“创新变革与学习发展”等一系列课程,协助诸多知名企业、杰出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实现突破性成长,他是新加坡创新咨训(ICT Singapore)主席,曾担任新加坡国际专业培训师学会会长和中国著名商学院(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总裁班导师,他就是来自新加坡的陈庆欣(James Chin)老师。本期栏目就让我们仔细探访一下,他是如何通过“创新与变革”培训协助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六个月节省五百万美金的,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奥秘?

1.《中智视野》:陈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本次访谈。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十道问题,为从事HR管理和职业经理的朋友带来更深入的对创新变革的理解,并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有所帮助。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创新,它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比较抽象,看不到、摸不着。依据您的经验,它们是如何从创新培训课程上落实到实践效益上的

 

陈庆欣: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落实创新实践需具备四个关键环节:认知—技能— 实施—实操演练。就好比一张桌子的四条腿,缺少任何一条都可能造成桌子的倒塌。

 

关于创新体系第四点的重要性——实操练习,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某次创新培训课结束时,学员中一位中高层干部跟我讲到:“之前也上过类似内容的课程,老师讲得很棒,也给了很多案例,但在如何应用时总感觉与自己实际情况有所差异,这使得学习总在概念层面停滞不前,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但是您的创新课程却像是一个‘思考健身室’,每位学员从进入课堂时就开始检视自己,找出需要‘锻炼’的核心部位,并使用您传授的工具方法,用两天时间就都可以真正学会并完成具体‘作业’。”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与实操演练相结合。希望“健身”就必须自己亲历亲为,光“看”别人“健身”(案例)是不能让自己变结实的,必须认真对待、掌握和练习每一个创新思考的工具,直到获取答案。

 

2.《中智视野》:那么具体来讲,采纳创新与变革的背景前提是什么? 

 

陈庆欣:让我先做个比喻。创新,从“概念”的萌芽到“硕果”的丰收,需要持续不断地浇水和施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变革”,因此创新是离不开变革的。就好比海浪和水的因果关系是不能割裂思考的。创新是变革的一部分,变革也是创新的一部分。

 

近几年,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对创新变革的培训和咨询需求在不断提升,从客户群体化角度整理发现,主题都是围绕企业收购、兼并、内部重组、实现高速发展目标、解决全新问题、开拓全新市场、更新竞争优势等方面,它们体现了四个不同阶段的需求:企业寻求创新突破方案(更多是战略层面的需要);协助领导者组织实施创新概念的筹备(更多是如何领导变革的需要)。

 

在实施创新变革过程中维持企业稳定和谐并确保创新执行力和团队协作(更多是战术能力与管理创新变革过程的需求);扶持创新思考成为贯穿于企业全部的一种习惯和文化。培训目标可划分为三类:创造有价值且目前别人还没有的产品服务;优化现状,通过建立更完善、更便捷和节省资源的方法或产品服务取得优势突破;解决以前没有处理过的全新问题。

 

3.《中智视野》:根据您培训指导与咨询的实际经验,国内企业与其他亚洲国家企业在创新与变革方面有何不同

 

陈庆欣:我认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思维转变方面。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支柱。尽管每年有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但“能否招聘到合适人才”仍始终是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煞费苦心的事。为实现短期效益,最普遍快捷的方式是高薪挖掘其他公司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这些流淌着不同企业文化血液的精英,尤其是担当决策角色的管理者们,相遇在一起时,跨企业文化冲突就很容易出现了。这是在中国企业中比较常见和特殊的现象。解决这一挑战的方式,就可以通过“创新与变革”培训引导大家采用客观角度去认知、思考和处理问题所在,从而缩短组织内的磨合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流失,并构建和谐一致的组织文化。

 

4.《中智视野》:我们原以为创新与变革更多只能出现在在技术行业的技术岗位上,或者说更多地存在于产品研发领域。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发现您曾指导过的诸多知名企业都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受益的学员也覆盖不同的岗位领域,请您谈一谈创新与变革是否适用于所有行业和岗位领域呢

 

陈庆欣:不少人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创新就是围绕技术展。如前所述,创新是一套系统化的思考模式,能在包括产品服务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帮助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个人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创新思考来拓展商业方案、提升商业模式,强化战略地位;可以帮助中央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公司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可以帮助外资企业,可以使关键人员更好地配合中国最新行业政策,应对市场冲击,建立企业市场优势定位;可以帮助民营生产型企业的产品开发工程师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产品功能简单化和扩充性赢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可以帮助国营老字号服务型企业的关键人员重塑公司竞争优势,建立企业创新文化并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创新模式就好比一个人的骨架,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适当调整相应的工具,让参与者使之不断血肉丰满,然后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健康人的不同“样貌”、个性和效用。

 

5.《中智视野》:创新与变革对不同层面的企业管理者能带来什么不同的帮助

 

陈庆欣:根据角色的差别,不同层面管理者对于创新与变革的要求肯定有所不同。举个例子,高层管理者一般偏向于战略创新,包括如何提升企业价值,开拓新市场、渠道、收入来源和战略伙伴,发挥关键资源,成本架构等方面,从而将企业带到更高战略层面。中层管理者的需求更偏向于如何有效执行公司战略以及解决个别管理领域的问题,如市场、销售、人事发展与管理、品质、生产等等。

 

6.《中智视野》: 从您的讲解中,我们似乎可以将创新理解为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实务性思考技能,而并非是抽象和遥不可及的,那么事实上,它真的不需要有创意思维的天赋就可以实现吗

 

陈庆欣:创新既然是一种技能,每一个能够正常思考的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其关键点不在于“具备”,而在于“准备”。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很多习惯偏向左脑思考与分析的工程师经过培训都可以在两天内就顺利掌握并开拓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当然,如果是你主观上抵触这种方式和技能,即使再机灵并富有创意的销售人员也无法掌握这项可以使人终身受益的技能。因此,只要你打开心门,肯于接纳、尝试并不断努力,每一位可以正常思考的人都能成为“创新建筑师”。

 

7.《中智视野》:企业管理者在创新、改革或高速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陈庆欣:有两点需要注意:协助团队中每一位成员把心“定”下来,同时为大家提出明确的团队愿景。

 

企业实施创新变革时普遍会遇到员工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工作年限超过8-10年的员工,他们普遍会在心理上筑起一道“舒适圈”,不愿意改变现状。在实施创新变革过程中,一旦需要他们改变,打破原有的“舒适圈”,就会使他们产生未知的恐惧、怀疑和猜测。这虽然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负面情绪将极大影响这个团队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影响团队与企业间的信任,导致士气低下和人才流失。

 

为把变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在实施变革前采取良好的沟通方式,使团队和员工意识到:创新变革是必要和唯一的途径,从而引导大家用积极的思维和心态应对改变并教会员工在创新变革过程中应具备的必要技能。有时,不少企业也用外部培训导师从中立角度提升引导效果。

 

企业管理者也必须认识到创新的真相。创新不是一个终点站,而是一个旅途。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看得更远并让创新延续。举个例子,一家外资企业希望巩固自身的市场领导地位并进一步筹划上市。他们意识到“创新作为一个过程”的必要性,因此公司在创新变革培训的协助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执行计划,在6-12个月的不同阶段渗透创新理念并将之固定为整个公司的一种新习惯。在此过程中企业内外部上至领导下到员工都开展了相关技能培训,并为推动创新文化的建立做出了努力;同时,建立创新委员团负责监督、衡量与横向推进六个不同的创新任务(市场营销、营运管理、人事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战略模式);最终促使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把创新方法融为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步形成了该企业的创新文化。

 

由此可见,在创新变革或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关注团队在相应能力、思维、心态方面的变化并协助其稳定前进,并对可持续性习惯行为的转变提供支持。

 

8.《中智视野》:企业在用创新助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陈庆欣: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注创新的最终目标和愿景。唯有明确目标,能量才能聚焦,创新才能落到实处。记得有一次我在为一家外资企业做培训前,与其中国区总经理面谈,我问他在培训成功后希望看到的愿景是什么?他回答说“希望看到公司管理者的主动思考”。后来我了解到,原来这家公司此前一直亏损了五年,公司很希望员工能够学会“主动思考如何盈利”。想必也就是这句关键的话没有沟通清楚才导致他们在一年前做了一系列培训却没有达到满意效果。于是,我以“盈利”为这次培训的目标导向,设计开展了创新课程培训,效果十分显著,最终学员们为自己制定出的公司盈利方案和计划蓝图感到兴奋,公司发展的命运很快得到扭转。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朗的愿景和目标将协助管理者在忙碌中更有效地聚焦能量,从关键事情上智取效益。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 :“做对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对更加重要!” 

 

9.《中智视野》:您在与中智合作的其中一个项目《国际专业培训师认证》课程中就注入了创新概念,并获得了很高的市场认同度,您认为企业HR可以从该项目中学习到哪些精髓以导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工作中呢

 

陈庆欣: 课程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项目团队和大家的“用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把人力资源发展办得更有效?答案也正是:用心!避免为了培训而培训。

 

每一个有意义的人才培养之举必须能够识别关键人物(企业、学员、学员服务的客户)需求并进行转变,为学习注入有价值的灵魂,通过创新解答和教学手段教会他们如何把人力资源发展推向更高层面,也会让他们对这份工作感到骄傲并更有意义。

 

理解客户需求的转变和持续注入创新元素也是该课程保持生命强健的精髓所在。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在不断创新和提升。因此学员毕业后再报名申请回来当助教时,经常都会问我:“老师,为什么每一次我都会听到不同的东西?”而一般我的回答是:“没有一条腿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

 

其实,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开发原本是为协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退休或考虑职业转型和发展等其他因素而考虑设计的。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思维与智慧的传递促使学员发生的转变已远远超出技能的教导,激发出跨度更大的职业转型目标。据统计,仅10%-15%的学员结业后在培训市场上成为了非常杰出的培训师,更多其他的学员并不是不能成为培训师,而是因为创新格局的突破与思维的转变让他们在职场上获得了很好的晋升与发展空间,我们的培训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转折点。

 

10.《中智视野》:在本期采访结束的最后,您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建议可以留给读者吗

 

陈庆欣:对企业来讲:由古到今,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21世纪加速变迁的市场大环境中,创新与改变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主动改变总比被动改变好得多。创造一个使企业保持有机生态的灵敏反应和发展环境,是每一个企业朝往的目标。

 

对个人来讲:尽管我们做每件事情都可能会遇到阻碍和挑战,但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值不值得做”,只要是有价值的事,聚焦思维,你就一定会找到答案。好比福特汽车创办人要求工程师设计V6引擎,这对于当时的技术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当工程师说了“不可能”三个字后却即刻被福特反驳回来:“我要听到的不是可不可能,而是我们可能通过哪些方式设计出V6引擎!”于是工程师在绞尽脑汁思考一周后,终于发明了V6引擎。思维决定命运!每个人最大的资产和财富就是自己的思维,然而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大部分人只用了不到10%的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创新思考,去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相信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豪和骄傲!

 

《中智视野》:感谢陈庆欣老师的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陈庆欣老师开设专栏,向广大读者朋友们具体分享他在创新变革领域的丰富经验,如何通过创新变革协助企业在不同领域获得突破提升。敬请关注《中智视野》陈庆欣老师专栏。

 

视野:创新策略

2012-01-11    采访记者:张玥晗    摘文:陈庆欣

年关前后,经常会听到企业领导者说一句话,“好不容易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但接下来真不知道该如何完成更高的目标。”如果您正在为此事而烦,那么您大可暂时放轻松,先来阅读这篇分享文章。原因有两个:(一)您不孤独,此刻有很多人像您一样,在寻找更好的策略;(二)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六个创新策略”的故事带给您相关启发。您所需要做的,只是花几分钟的时间来享受阅读文章中的故事和思考他们成功的关键,再从中寻求可采纳的相似之处,这样您很快就可以解答问题了。  

为实现企业更高的目标,大家普遍会使用两个变动因素(新/旧产品和新/旧市场)组合成的四种方法(图表一)。这四种方法的名称和组合为:深入挖掘法(现有市场和现有产品)、产品开拓法(现有市场和新产品)、市场开拓法(现有产品和新市场)、全新市场(新产品和新市场)。

这四种方法的特征为

 

  • 深入挖掘:商家针对现有的目标客户群进一步挖掘和扩张自己的业绩。这一现象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拼得你死我活、血淋淋的“红海”策略,相信大家对此方法较为熟悉。
  • 产品开拓:企业通过开拓新产品创造“我有,你没有”的竞争优势在现有的目标市场中剧增业绩和市场的占有份额。
  • 市场开拓:通过把现有产品迅速扩张到新市场以覆盖更大的市场,获得业绩增长。
  • 创造全新市场:识别常被忽略的市场灰色地带,通过新产品的开拓以满足全新建立的还没有竞争的目标客户群,从而更容易、迅速地促使企业实现更高的目标。由于进入市场早,一般可享受“零”竞争所带来的更丰厚利润,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蓝海”策略。

今天我们要重点探讨的是:如何在这四种组合领域中开拓“创新策略”,促使扩张更迅速、顺利地展开。

 

1)深入挖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我们如何能够通过创造更多“别人有,但是我们更加好”的价值,让客户在购买更多的产品服务或市场时更多地选择我们?关键就在于两个方面:(一)协助客户解决问题,这是为什么许多公司近年来把产品销售概念转变为解决方案的原因。(二)理解和满足客户未满足的期望,如:省时、省事、省钱和省资源。以下两个策略将体现我们如何可能通过“节省”创造竞争优势。

 

策略1:以退为进 (把占用资源转移到后台

 

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给对方带来不便或无意中占据了对方的资源。有时候,对方虽然接纳了这种常规做法,但却并不代表认同。事实上,如果一旦我们觉察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和提升空间,创新开拓更有效的替代方法从而为客户创造经济效益,我们就将获得一种惊喜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案例介绍:A公司(展柜制造商)所在行业近年来竞争者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爆增,客户由此变得更加挑剔,支付的价钱却明显下滑。相对而言,材料、劳动成本和工厂用地这三大块成本不仅没有下调的条件,反而“快高长大”。一些略有规模的竞争者开始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希望通过更多的订单来缓冲固定成本并稳定技术员工的流动。然而这一举动也随之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业绩增长后,商家为了按时满足客户的订单,必须扩建工厂和增聘员工,于是问题又最终回到原点——成本控制和合适的人员招聘。

 

解决办法:让管理层掌握创新的方式以彻底从旋涡中解脱。首先,在细化公司目标客户群(鞋业与服装业的批发商群体,B2B,商业客户)和全方位审视企业时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规律:批发商为创造更好的营销氛围,每年会为新产品的推广做2-3次装修,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0天,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正常的营业。由此可以发现,装修是一个昂贵的机会成本,不妨将此作为“创新”目标之一。“创新”概念包括:1、装修设计前期先通过立体视觉效果明确转达给客户;2、把装修材料制造成可更加灵活组装的单元,其生产流程要比原来在客户店面现场完成要复杂和精细得多,但却可以促使公司从标准化生产中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策略;3、可大幅度减少在店面装配的时间,最快速度可实现客户在傍晚下班时交锁匙,第二天早午迎接焕然一新的店貌。

 

案例结果: A公司通过协助客户降低机会成本,从而创造出自身的突破性竞争优势,获得更丰厚的利润空间,并解决了成本控制和人员招聘的恶性循环问题。

 

策略2:整合优势(通过合作共享资源)

 

近年来,很多大企业把非核心业务转让出去,把精力聚焦在核心优势上,企业合并、收购和战略合作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如航空公司通过合作分享资源把零散的乘客聚集在同一架飞机促使大家获取共赢的受益。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类似产品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与您火拼的敌人,只要扭转概念寻找到一个共赢的平衡点,彼此便可携手成为创造优势的伙伴。

 

此策略成功的关键是,识别和发挥优势,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的方式共享资源以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当大家把精力聚焦于生产自身优势产品和实现交叉供应时,不仅可享受更大的经济效应、促使专业优化分工,更能解决流程复杂的问题。

 

案例介绍: X和Y公司分别生产A、B两种产品。

  1. X公司分别生产100个A产品(单价10元)和B产品(单价20元);
  2. Y公司分别生产200个A产品(由于固定成本摊分、数量采购与效率提升,单价6元)和B产品(单价14元)。

整合前,成本分别为:见下表

 

 

解决办法:X公司专注为自己和Y公司生产A产品。把B产品交托给Y公司。A产品整合后产量将提升到300个。假设A产品的底线单价是6元,X公司不仅可从成本降低中受益,还能以7元(1元利润)回售给Y公司。

 

Y公司专注为自己和X公司生产B产品。把A产品交托给X公司。B产品整合后产量将提升到300个。假设Y公司采购B产品的价格原本就已经是底价14元。现在就能以18元卖给X公司(利润4元)。从表面上看来Y公司在A产品的单价上多付1元,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却可通过B产品获得4元的利润。

 

案例结果:整合后,成本分别为:

  1. “X”公司的成本:6×300(X生产)+ 18×100 (Y卖的B产品)-7×200(X卖给Y的A产品)= 2,200元
  2. “Y”公司的成本:7×200(X卖的A产品) + 14×300(Y生产)-18×100(Y卖给X的B产品)=3,800元

2)产品开

 

创造“别人没有,我们有”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寻求高速扩张普遍采用的模式。然而,要以何处为切入点?如何才能促使所开发的新产品服务吻合客户需求从而提升利润空间呢?其中一个创新的思考方式是通过成本架构重组来实现,把资源从价值认可度低的地方转移到创造惊喜性和更高价值性的产品服务上。具体策略为:

 

策略3:变形金刚策略(创造功能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把捆绑服务或产品功能的固定元素转变为可灵活选择的功能,从而创造更有竞争优势的价位空间和市场渗透能力。初级阶段是要打破固有思路的局限,经过系统化、全方位的思考分析来启动创新思维,打造“变形金刚”式的灵活性产品。这一概念是通过更灵活的成本架构来满足一大群有个性化需求的客户。比如:通用汽车在半世纪前开拓了“先拥车后付款”的概念,也就是今天的汽车贷款服务,大幅度扩张了市场份额并占据了行业领导地位。亚洲廉价航空公司通过删除认可度低的产品服务,建立网络订票服务平台,不仅实现了市场的大幅扩建,更获得了丰富的创收来源。

 

案例介绍:随着制造行业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和成本不断提升,不少电气制造商正面临着利润稀化、亏损甚至倒闭,但却有一家电气公司例外地画出了一道“彩虹”,“开拓出品质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这一貌似不合逻辑的目标。他们究竟是如何实现“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呢?

 

解决办法:首先,把组成产品服务的成本架构展开,再针对不同功能在客户心中的认可度进行分组归类,经过创想引导和逆向思维的碰撞后,开拓出一个原本不可能实现的新产品 ——“ 变形金刚”。简单来说,与其他竞争对手通过增加产品功能保持优势竞争能力相反,他们要把产品简化到最基础的功能,大幅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无形中满足了只要求简单功能产品的客户,同时将节约的部分成本回馈给客户,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能。新产品同时推出可灵活选择的附加零件以丰富产品功能,这一设计概念创造了更高的灵活性,让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配搭功能,极大提升了质量和价格的竞争优势。

 

案例结果:新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迅速增加了市场份额,零件销售和售后服务也为公司创造了附加收入。

 

3)市场开

 

如何通过进入新领域、新市场、新行业或新目标客户群体而达到企业迅速扩张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九牛二虎之力”,也可以智取让目标主动为我们“开门”。下面有两个智取策略值得参考。

 

策略4:免费赠送策略(先舍后得

 

当我们细分客户时,经常会发现不只一个群体,一般可分为供应链的上下游或同一层面的横向不同。细心洞察,您会发现这些目标客户群体之间有着彼此牵引的可能。当我们免费吸引一个群体时他们将大幅度牵引另一个群体的购买需求。

 

案例介绍:一家皮料供应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艰难的挑战。尽管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具备独特的风格和质量,但由于产品前卫,供应链上游的鞋厂大部分对此并不熟悉,不懂得赏识,产品卖不上价格。该公司前3个月采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概念挨家挨户销售,免费提供样品,但始终收效甚微。

 

解决办法:经过创新策略分析得出,该供应商的目标客户群具备三个特点:(一)应懂得如何使用这种新类型的皮料产品。(二)产品(鞋子)应是休闲风格。(三)产品为中高档次。此外,在探讨和理解鞋业市场运作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跟风”

现象,即行业中的一小群领导者主宰着市场的设计趋势,由于他们所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前卫、畅销,其他同行便会争相效仿。

 

为鼓励这一小群领导者跳出固有思维方式,敢于尝试新的皮料产品,还可以提出:免费为客户做广告宣传,并且在产品销售后才从中提取少部分作为酬劳。事实上,供应商的这种前期投入,只是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可看作是直接瞄准市场品牌主导者已有的消费群体进行广告宣传,从而大大节省了通过传统广告宣传和重重过滤消费群才间接接触到准客户的昂贵开销。这一优惠条件可谓“双赢”。

 

案例结果:其他同行竞争者果然在发现这一皮料产品就是行业领导者的原料供应后,纷纷争相抢购库存。该皮料供应商的客户群体迅速建立起来,每月销量业绩成倍增长,几个月内便轻松进入中国市场。

 

其他案例:健身俱乐部以免费或优质的设施服务先吸引美女会员入会,以达到促使男士会员不断加入的目的;报社向目标读者客户群免费赠阅,以吸引更多的商家刊登广告赚取广告收益;飞机引擎制造商劳斯莱斯向飞机制造商免费提供发动机,而后根据飞行距离收取维修服务费以实现自身占领领导市场份额的目的。

  

策略5:漏网之鱼(积少成多)

只要稍微留意市场规律和动向我们会发现,大商家普遍聚焦“捕抓大鱼”,他们通过销售少量产品和营运的效应满足大群规格化需求的客户,在市场中早已稳固了自身的地位。因此,对于初入市场、规模较小、尚未建立起竞争优势的竞争者而言,建议可以在市场领导者不感兴趣的市场中进行开拓。本策略与策略1不同的是,策略1聚焦的是经济效益以满足规格化的客户需求,而本策略聚焦的是通过系统效益满足众多零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达到高速扩张的效果(请查考图表二)。

 

案例介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家知名医药供应商所面对的市场挑战越来越艰难。由于科技信息的普及,与竞争对手产品差异化的差距变得更小,利润空间缩减,客户需求不断提升,该公司管理者被夹在苛刻的市场竞争和总公司更高目标的要求之间,急需探索如何通过策略创新以完成任务指标,实现突破。

 

该公司长期采用的是“产品线销售”的概念。每条产品线由一位资深产品经理和专业团队负责,过去可凭借专业团队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轻松完成业绩,而如今这一策略已随着竞争优势的消失而逐渐失效;另一方面,尽管二三线城市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成长,当地较小的医院对公司产品虽需求,但购买力相对较弱,对单一产品的购买数量始终无法与一线城市大客户比较,且长途跋涉运输成本远超大城市,回报始终不成比例。公司始终没有尝试进入这些市场。

 

解决办法:习惯性的思考是围绕“如何销售更多的产品给现有客户(大城市的主要医院)”,但是当以创新思维打破惯例,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情景分析的核心根源”时则发现,这群被忽略的二三线城市客户群体的购买总合事实上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数字。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成为基于当下的条件,如何才能迅速有效开拓这群零散的客户群体?

 

创新策略方案的步骤是:(一)从现有的团队中选拔建立一支新团队专门负责开拓新市场,将二三线地域的市场营销策略从“产品专业导向”转为“客户解决方案导向”,即是将产品经理调整为客户经理,转变职责、知识构成和销售方式;(二)为新团队进行变革管理培训,预防风险,以克服在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协助扩张固有舒适圈;(三)销售策略从“产品销售”转变为“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顾问式销售”;(四)提供个别产品的知识培训;(五)建立内部信息平台提供关键信息和支持。

 

案例结果:该公司成功避开太强的竞争对手,顺利进入二三线小规模市场。

 

其他案例:某些网购服务商(B2B或B2C)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建立的自助商务平台让零散的、有个性化需求但数量却十分可观的买家和供应商实现对接,从而创造出可观的营业额。一家桌球杆供应商通过网上开店的经营形式,不仅克服了传统零售店无法经营的挑战,更实现低成本运作,用更具竞争优势的价格收获了更丰厚的利润,将市场转向全世界。

 

4)创造全新市

 

传统学术与创新学术的差别是,前者更多关注于借助过去的经验来思考未来的成功,而后者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开拓颠覆性的新概念来赢取“零”竞争的市场或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蓝海策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只要我们保持灵敏的嗅觉,就不难从现有的客户群中发现另一些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通过开拓新产品来满足这一新客户群体的需求将促使我们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市场。一般做法可分为两种:(一)理解需求而更具需求来开拓新市场;(二)从新产品的联想开拓全新的客户。一般来讲,前者的做法成功率会更大,见效更快。下面策略供参考。

 

策略6:金蝉蜕变(从需求开拓全新的市场

 

案例介绍:中智CIPT国际认证专业培训师课程原本是为协助职业经理、管理者和专业人士为职业转型或退休后的继续工作做充电准备,在类似公开课程中属于价位偏高的课程。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发现,该课程其中的一项“协助学员掌握如何通过个人魅力来展开影响教学过程”的内容与众不同,使得 90%的学员从内心到外在为人处事态度都做出了积极的改变,这一效果口碑相传,吸引了不少高端客户群体,包括世界知名企业高管和著名商学院的关键管理者等。

 

解决办法:通过与高层管理者接触并观察他们在课后提升的过程,附加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创造该课程的额外价值,即,通过内训的方式协助高层管理者通过掌握培训指导的能力在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迅速建立优秀团队,这与外来培训师的公开课不同之处在于“培训指导的目标、方式和受众对象”不同。举个例子,高管如何把自己在企业中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团队以促进公司整体快速的个性化成长,这项工作可以在高管的日常工作中“一对一”亲自展开,尤其是对于一些孕育了浓厚企业文化的公司,这是外来培训师所无法替代的;此外,将文化精髓从一个领域延伸至另一领域,并根据需求做个性化的调整,也将促使新策略成功加速。而外来培训师的工作则在于如何引导管理者从更高的教学角度出发思考管理,同时注意在全新市场中除了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外,更要兼顾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案例结果:从需求出发开拓全新市场,最终使中智CIPT项目金蝉蜕变,成功开拓出培训界的一片“蓝海”市场。

 

其他案例:随着市场竞争和成本的剧增,在广州的一家水疗俱乐部(SPA)面临价格和利润下滑的挑战,然而每年两度的广交会却给企业带来了希望,发现了交易会期间宾馆的价格暴涨和短缺问题,此外建立更稳定的客户关系也成为交易会期间部分客户的目的之一。经过定位重组,这家水疗俱乐部从原有单一提供“舒缓压力”的水疗服务转变为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概念聚会俱乐部,新增了许多适合家庭娱乐、健身室、养生咨询、指压保健按摩、餐饮服务、儿童游乐场、会客室、电脑工作室等服务功能。这一创新改变不仅让该公司在交易会期间吸引了更多客户,在非交易会期间也同样成为了吸引当地商人日常会客和周末聚会的必去场所。对客户来说,用三星级酒店的价格享受更多增值服务是值得的;对俱乐部的业主来说,每位客户的需求空间只是类似飞机头等舱的少于三平方米的卡座面积,这使得俱乐部的使用面积发挥到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全新的市场也为俱乐部带来了更稳定的收益和利润。

 

3M在研发强力胶实验失败后发明了记事帖(Post Pad),“可口可乐”演变成为全球市场的饮品品牌等等,以上这些鲜活的案例证明,只要我们采取创新思考方式,把产品和市场联想对接,一个全新的市场将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总结

成功创新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个旅途。成功唯一不改变的原则就是变革。为持续保持企业的竞争和领导地位,我们必须深入与市场及目标客户群保持紧密地联系,理解客户的感受、期望、动向和所面对的问题。以上通过六个策略满足不同需求的目标客户将会是一个永无止尽的商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和思考能力,每一天你都会为自己的创造和贡献感到自豪!

 

清华续教:从优秀到卓越领导力之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

2014-08-31  继教人校刊     主编:刁庆军 以及     上海中智视野杂志     出版人:王有柱

视野杂志和清华继教人报道新加坡陈庆欣老师为清华续教举办“从优秀到卓越领导力之变革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及“搭建卓越团队”。协助管理者建立一个凝聚力更强,具备全局观,向心力和执行力的团队,促使团队聚焦跨越规章制度的底线和物质回报的局限,把企业价值深入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从而创造卓越的表现。

VUCA速变时代,组织创新与领导者的角色

2016-09-22    主办方:HRSP和HRoot    主讲嘉宾:陈庆欣

       2016年,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继续低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贸易、新技术竞争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高盛最新报告《全球经济与市场展望》中预测,中国未来25年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每年将下降0.47%,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中国要以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由市场经济时代向资本经济时代迈进,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

 

       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工业4.0等新经济以及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跟上时代趋势,进行变革与创新。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组织的边界正在消失,组织创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用“数据说话”,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将人力资源的行为特征以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如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基于大数据的人均效能分析系统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聚焦在核心价值,最大程度地开发人才价值、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和工作热情,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效率的新型组织,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展现自身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韩自贸区”等国家经济战略的确定,烟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韩人才流动聚集的枢纽,并成为中韩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这给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携手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媒体公司——HRoot将于2016年9月22-23日在烟台万达文华酒店举办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本论坛,届时将汇集政府机构决策者、商学院及协会权威学者、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精英人士等,在提供一个高端、理性、极具前瞻性的交流平台的同时,深入探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本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与趋势,探索企业未来发展之路。

 

VUCA速变时代组织创新与领导者的角色

  • 1. 促使组织创新变得更加重要
  • 2. 有效应对变化的两大创新轴
  • 3. 领导者扮演新的重要角色

1、作为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您更期待,在这样一场全国性论坛中,通过第一现场的交流分享,与会者能有哪些收获、启发或者提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您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为经济提振带来怎样的活力?

 

2、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之外,烟台作为中国人力资本论坛承办城市中唯一一个地级市,您对此次论坛的整体印象如何?您感受到这里与其他城市举办的组织筹备、团队面貌、演讲主题、论坛形式、参与度、影响力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3、山东是人力资源大省,而烟台又是山东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城市,近年来依托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此次论坛的切身所见所闻,请您谈一下对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环境上的感受。也请您谈一下,对烟台乃至区域行业的发展,心中的期待和愿景。

 

4、中国人力资本论坛在烟台举办过2届,您作为嘉宾参会,在2016论坛上,您感受到承办方中国烟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致力于做好论坛工作上,是否有不同之处?也请您对我们承办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5、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节点性城市,也是中韩自贸区的桥头堡城市,您认为,此次论坛对烟台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民生改善,引进培育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

 

山东省人力资源组织变革与领导力

2018-01-28  人力资本管理     摘文:HRoot,唐秋勇     演讲嘉宾:陈庆欣

       由正信集团举办的“企业组织变革管理沙龙”于1月26日下午14:00-17:30在山东烟台精彩举办。本次沙龙为人力资源精英及企业高管提供了一个获悉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最新趋势和企业组织变革管理的交流平台,现场云集了杰瑞集团、平安银行、山东高科、酷特智能、莱茵科技、亚特尔控股、京博控股、潍百集团、新北洋集团、青岛双创科技、美释国际、金猴集团、泰和新材、光威新材料、荏原空调、歌尔声学、矢崎汽车、酷特智能、莱茵科技、亚特尔控股、京博控股、海湾石油、斗山机床、斗山机械、盛泉集团、金正环保、欣和、盛联生物、众联实业等知名企业,还有千人计划专家学者参会。本次活动采用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共吸引到23,268位人力资源高管积极参与,其中现场参与的人力资源高管共计216位,通过在线直播参与的人力资源精英及企业高管达23,052人。活动结束后,参会嘉宾以及观看直播的观众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企业组织变革管理沙龙活动现《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主编、HRoot总经理唐秋勇先生、新加坡国际咨询培训中心主席陈庆欣先生、DDI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朱彦昌先生、劳达研发咨询副总裁、高级合伙人李伟先生共呈现了4场精彩绝伦的演讲和关于组织协作的深度交流,共同探讨创新组织设计,从战略、领导力、文化、组织、人才、流程与协同、绩效与薪酬方面推进组织变革。通过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团队领导力,以帮助到企业建立持久的组织竞争优势。

 

 

       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剧变,组织面临着未来发展的空前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主编、HRoot总经理唐秋勇先生带来 “HR的未来使命”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在变革快速迭代的当下,如果不能提前把握,机会也是危机。对于商业世界的未来种种变化,我们不能获得确切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前5至10年看懂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趋势,抓住变革先机。面对时代挑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未来使命究竟是什么?

 

《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主编、HRoot总经理唐秋勇先生进行主题演讲

      

       

       领导力并非存在于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而是来源于这个世界,来源于领导者对这个世界的感悟。新加坡国际咨询培训中心主席陈庆欣先生带来“变商领导力 ——如何引领团队持续创新突破”为主题的精彩演讲。领导大师华伦·班尼斯有这样一句名言:“最可怕的迷思,就是认为领导人都是自然天成的。”这句话同样告诉我们,领导力,来源于后天造就,而非与生俱来。这是一个管理系统缺失、优秀领导匮乏的后危机时代,市场在我们所看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悄然隐藏着太多的领导空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变革领导力,引领团队此处创新突破。

 

新加坡国际咨询培训中心主席,陈庆欣先生进行主题演讲

 

       我们正处在数字化革命大爆发的前夜,而自 2006年以来,50%的财富500强企业,至今已经不复存在。DDI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朱彦昌先生带来“造就——数字革命大爆发的前夜”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在2018年,更有68%的全球1000强及50%的中国1000强,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其企业的核心战略。除了快速的科技发展,对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的速度上,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90及00后大量加入职场,它们对工作不同的期待,也让企业需要进行改变。

 

DDI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朱彦昌先生进行主题演讲

 

        互联网经济下由于生产组织方式、企业边界、技术进步、管理与组织创新等发生变化,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雇佣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劳达研发咨询副总裁、高级合伙人李伟先生带来“共享员工——背景下的灵活雇佣策略”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互联网经济下雇佣关系的职业类型、雇佣性质、雇佣结构、雇佣方式等特征发生转变,更加灵活、松散的灵活雇佣关系模式大量存在,占到六成以上,这种雇佣关系在互联网经济下将成为主流雇佣关系模式。构建”人力资本价值共创、共享、共治”的管理新模式、建立灵活雇佣关系的劳资冲突预警机制、创新预防灵活雇佣关系风险的策略、变革雇主策略,由”控制式”向”合作式”变革以及建设保障雇佣关系转型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应对灵活雇佣关系治理的创新措施。

 

劳达研发咨询副总裁、高级合伙人李伟先生进行主题演讲

 

       进入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信息成为了重要的生产要素,大规模协作走向主流,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用户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市场。这些新变化给中国企业的组织运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演讲嘉宾们以“组织协作”为主题进行了深度的圆桌讨论,几位嘉宾从多方面多角度解析了企业组织变革在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影响,以及数字化的应对策略,并以多元化新鲜案例分享,为在场参会嘉宾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

 

 

       从左至右依次为:劳达研发咨询副总裁、高级合伙人李伟先生、DDI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朱彦昌先生、新加坡国际咨询培训中心主席陈庆欣先生、《人力资本管理》杂志执行主编、HRoot总经理唐秋勇先生、正信集团董事长李芳竹女士。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这都必须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本次活动不仅为现场参会嘉宾呈现了全球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趋势及实践经验分享,更为参会嘉宾指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创新方向。

 

互联网时代下培训与培训师的发展和机遇

2016-08-28    摘文: 简书      采访嘉宾:陈庆欣

       第十四届中智CIPMT国际职业培训师年度峰会,收获颇丰。在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关于《互联网+时代下培训与培训师的发展与机遇》的主题探讨,聆听了几位培训界大咖的对话。做些了记录,与大家分享。

 

       在对话一开始,主持人Justin老师用“甲方乙方”介绍了台上四位嘉宾的身份:既有作为提供培训服务的自由培训师——乙方,又有作为需要对外采购培训课程的企业培训负责人——甲方,更有兼具甲方乙方双重身份的嘉宾——既作为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同时又需要在市场上采购大量的培训课程以完善自己机构的产品体系。作为在培训这个市场上买卖关系的代表,又是培训界的大咖、前辈,各位嘉宾对于主持人Justin老师的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其中受邀的嘉宾是新加坡国际咨询与培训中心的主席,陈庆欣老师。他同时也是英国IPMA国际职业培训师国际认证课程(CIPMT)的首席导师和顾问,在亚太区培育了超过1,700位的国际专业培训师,曾担任新加坡国际专业培训师协会的会长。

 

     主持人首先抛出第一个问题:在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您认为,未来5年,您所在的培训领域会发生什么变化?

 

嘉宾A:认为以VR(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会成为未来新型培训模式的探索方向。虽然短期内我们看不到太大的变化。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人们总是喜欢高估科技发展对于现有行业短期内(3-5年)的影响,却容易低估其长期(8-10年)带来的革命性的颠覆。

 

嘉宾B:认为互联网科技只是工具,无法从根本上取代人(培训师)的角色。

 

嘉宾C(陈庆欣):由于互联网发展让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未来,仅仅做信息宣讲类的培训师将会被科技所取代。但换个角度来说也是好事——培训师帮助学员获取智慧的三个阶段:闻慧、思慧、修慧。目前,互联网科技可以做到“闻慧”和“思慧”,但是还无法做到需要践行和“事上练”的第三阶段“修慧“。所以,未来,科技的发展会倒逼很多培训师从信息传递的角色努力转移到促进智慧增长的角色。专注在帮助学员达到“修慧”。而互联网科技,可以帮助到这个过程。

 

主持人Justin: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的确带来了很多便利以及成本的降低。而培训师的价值在于,为学员提供科技手段塞不进他们脑袋里的东西。第二个问题:在培训课堂上,有哪些要求是必须培训师与学员面对面,通过人来传递的?

 

嘉宾A: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其实不然,知识本身不是力量,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力量。前面的嘉宾分享了《道德经》的一句话“为学日益”,就是说要每天多学一点知识。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挑战是,知识太多了,要学会做减法,要去实践,使这个知识成为自己的拥有。即《道德经》里的后一句“为道日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所以,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科技获得,但实践得到的力量,需要人来引导。

 

嘉宾B:即便厉害如阿尔法狗(Alpha Go),也无法彻底取代围棋大师的角色。从S到R,从刺激到反应,必须由人来完成,技术无法替代。

 

嘉宾C(陈庆欣):首先,培训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知识需要由实践获得,不断酝酿后成为知识,再进行传递。此项,科技无法取代;其次,学习是培训师与学员共创的过程。通过引导与分享,来促进学习。此项,科技无法取代。

 

嘉宾D:人创造了科技,但不可以被科技牵着鼻子走。就像,培训师在授课时会用PPT来辅助,但都知道,不可以把PPT当作主角,而应该是人(培训师本身)。

 

主持人Justin:人与机器有几点不同:1.人会思考,甚至是无意义的思考(如中午吃什么等等无聊的问题),但机器不会;2.人会主动寻求体验,但机器不会;3.人会对事物赋予意义,进而将这个意义传递,影响他人(如培训师要影响他人做积极改变),但机器不会。最后一个问题:谈到新年计划,未来一年,要您学习一项与培训无关的东西,您会学习什么?

 

嘉宾A:学习佛学、哲学。希望是信仰层面的东西。人到四十了,中国人说“四十不惑”。这个时候需要学会怎样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与自己更好地相处,与世界更好地相处。

 

嘉宾B:学习太极,为了健康的身体。

 

嘉宾C(陈庆欣):希望自己能好地去学习应对这个世界的变化。因为自己教授的课程是“如何应对变革”,希望自己先了解更多,变好了,才更有能力帮助学员变好。

 

嘉宾D: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亲自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比教授别人去做,能给自己带来更实在的收获感。另外,也希望提升自己对与真善美的认知,尤其是美的境界。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片段记录与理解。疏漏或不准确之处,欢迎补充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