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企业在中国收购连锁机构

2014-03-31      出处:ICT新加坡     来源:陈庆欣

      汽车行业在经历28年来首次负增长后,车企自身调节产能、终端促销去库存,销量下滑有收窄趋势;伴随鼓励汽车消费政策落地、购置税透支影响计消退、个税改革带来购车需求增加。使得厂家开始对车型进行调整,继续减少生产、批发环节活动,而经销商库存压力仍然保持高位。

 

       为增强互补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销售,一家欧洲汽车企业在中国收购了5家连锁机构,整合资源。整合过程中,集团管理者面对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原有领导者的见解差异、实施新措施时面对抵触和配合的问题。把两家不同优势、市场领域或产业。链上下游的的企业整合为一,能辅补对方的弱点,寻求共鸣与提升竞争优势,壮大公司的规模与市场占有率。但同时,不同企业文化的整合过程将好比把水和油混在一起,频频出现诸多阻碍和挑战。

 

       协助文化差异的团队更快融合及完成任务,把不同国籍或企业文化背景的员工合并在一个屋梁下就好比把油参于水,需要时间和溶化剂把两者融合。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协助该合并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理解组成文化的关键元素,在跨文化团队中配合的关键要点 ,掌握如何有效跨越文化与沟通,和处理跨文化冲突与异议。有效掌握跨文化情商,应对文化差异与工作风格的方法,建立有效沟通、理解和信任的桥梁。 

 

       经过一系列的变商®培训指导后,双方领导建立的更密切的信任和远景,共同站在更高的层面领导变革。

 

汽车行业未来的6大发展趋势

2019-05-13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汽车行业在经历28年来首次负增长后,车企自身调节产能、终端促销去库存,销量下滑有收窄趋势;伴随鼓励汽车消费政策落地、购置税透支影响计消退、个税改革带来购车需求增加,预计2019年汽车销量前低后高,全年增微增1.2%;汽车行业进入了竞争的新时代。购置税政策扰动有望逐步消退,政策利好助力市场回暖,预计2019年销量前低后高,全年微增1.2%,达到2400万辆左右。

 

 

      中国汽车行业全面发展时间较短,行业起步时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汽车消费仍未广泛普及。中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逐步成熟,汽车保有量仍然有提升空间,且经济更发达,汽车保有量发展空间更大。预计到2027年中国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3.9亿辆左右,较2017年增约长约81%在,年复合增速在6.1%至左右,千人汽车保有量将提升至278辆。部分省市千人汽车保有量将与发达国家逐步看齐,但从全国整体来看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国家对稳定、促进汽车消费也越发重视,预计更多促进汽车置换、汽车下乡等领域的具体政策将出台,激发消费者购车热情,个税改革带来的可支配收入改善也有望激发汽车消费需求。根据《2019-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中国汽车消费逐步从扩量向提质转变,低增速和高质化发展成为行业新常态,整车厂需要加大投入,在六大领域内保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体系建设、模块化平台、高端化产品、电动化、全球化、自动驾驶。

 

一、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发展模式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中国车企也在逐步跟进自身的体系建设,成为车企长期竞争力的体现。品牌车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企业理清自身品牌和产品定位,从而更好地切入市场与占有市场;研发体系的构建,尤其是自主品牌从逆向开发向正向开发转变,有助于车企全面掌握汽车开发、核心技术以及成本管控;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则能够保证零部件供应的规范和高效;质量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产品整体质量,规范生产制造流程,同时降低成本;销售体系的建立能够使产品迅速进入目标市场,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中国自主品牌起步较晚,体系建设在行业大发展时期被忽视。但随着行业发展模式开始切换,消费者更注重品质和体验,厂家建立完善的体系流程越发紧迫,也是车企长期竞争力的体现。

 

二、模块化平台

 

      模块化平台建设已经成为主流大型车企的主要生产方式,帮助车企在日益严峻的市场中提升整体竞争力、有效的降低开发成本、拓展车型。中国自主品牌过去主要使用海外车企的旧车型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当前市场竞争加剧,合资车企加速推进产品投放,且已经普遍采用模块化生产,对自主品牌以往的造车模式形成了挑战。模块化平台建设在研发成本和时间上有着明显优势,未来将成为车企主要的造车模式。

 

三、高端化产品

 

       中国汽车市场爆发发展的时代已经逐步过去,未来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而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将催生更多高端产品徐需求。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带来了更大的购车需求,也同时催生了消费者置换高品质车型的需求。在前期汽车大规模普及满足基本出行需求后,消费者对汽车产品也赋予了更多价值,包括社交需求、身份象征等,对产品的期望也提升至高颜值、高安全性、高科技含量等要求。但随着用户需求发生转变,10-20万元的升级市场已不容忽视,高端化探索将成为自主品牌保留客群、提升自身形象的主要途径。

 

四、电动化

 

       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整体遇冷之时一枝独秀,贡献了主要增量。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已经成为自主品牌缩小与合资品牌差距的重要战略路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整体市场低增长乃至负增长之时,仍保持强势高速增长,成为汽车市场主要的增长来源。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突破百万辆,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140万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结构较传统燃油车更为简单,中国三电系统与国外相比技术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使得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技术差距大幅缩小。自主品牌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销量占比超过95%,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和市场优势。

 

五、全球化

 

       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在中国市场增长乏力之时,新兴市场需求潜力大,有望成为中国车企的第二战场。较为庞大的汽车工业体系,培育了大量汽车行业人才,供应链也相对完善。相对欧美等发达市场,中国在汽车制造还有着较大的成本优势。但由于中国市场进入低增长阶段,中国汽车制造产能利用率不足60%,庞大的工业体系面对产能过剩和优势无法发挥的局面。海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乘用车市场保持高增速,2018年乘用车市场中巴西、越南、俄罗斯销量同比增长14%、31%、1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成为了中国车企出口的重要引擎,加速海外布局。2018年全年全国共出口乘用车75.8万辆,同比增长19%。海外出口市场规模正在稳步扩大,有望成为中国整车企业下一个主要竞争市场。

 

六、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在很大程度上将改变近百年来人类出行模式,未来市场机遇大,L3级别有望逐步成为汽车标配,逐步向L4级别商业化拓展。中国市场对汽车电动化、共享化以及自动化接受程度更高,产业投入大,预计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占整体出行里程的40%以上。智能化可使得汽车共享更易实现,大幅提升乘用车利用率,实现更多更有效使用场景。目前在ADAS基础上,L2到L3级别自动驾驶已经逐渐成为新车型的标配,产生大量新增需求;L4到L5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也在逐步成熟中,一旦商业化将影响未来。2019年,不利因素逐步消退,汽车消费有望获得政策和需求的多重支撑,行业销量有望在下半年逐步回升,全年有望小幅增长。汽车行业逐步从扩量向提质转变,低增速状态预计将成为新常态,行业内洗牌逐步开启,市场内落后品牌逐步退出,消费者对汽车品质等提出更高要求。

 

家居电器企业实现更有效加速发展

2018-08-31      出处:ICT新加坡     来源:陈庆欣

     在整体消费水平与质量提供、消费热点一一涌现、需求结构优化的推动下,消费升级概念得到全面证实。居民拥有条件去享受医疗、教育、娱乐与旅游等服务性消费;也有实力去拥有智能化、品质化的生活。实现消费升级一方面需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产品与服务品质化、多元化、智能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消费品档次提升的关键助推力,需要电子产业带动硬件与智能终端双向升级,起到核心支持作用。

 

      为帮助一家国际电器公司促进管理者更好推进和实现企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这家国际知名电器生产公司实施了一系列从优秀到卓越转变的变商®课程。通过协助管理者从:(1)适应变革就、(2)领导变革、(3)提升管理效应和效率,三个角度帮助促进管理者更好推进和实现企业加速发展的目标。

 

       这一系列的培训与指导包括协助管理者提升团队全力以赴的思维、相互支持和协作、克服员工在变革过程可能出现的抵触、提升全员的参与度、通过更好的工作更好分配发挥团队的力量、有效授权、留住人才、更有效灌输公司的远景、建立团队的竞争优势、激发团队士气、等。

 

       在培训指导后,中高层管理人员在6个月内都顺利实施了企业内加速发展策略, 保留人才,提升团队士气。企业在6个月后再次要求采购我们相关的“授权认证培训师课程”,培养企业内部被赛选出来的高潜质经理,进行培训指导,进一步复制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和更有效传递企业加速发展远景和培训团队,持续巩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文化。

 

电子设备行业未来的3大发展趋势

2018-08-20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电子设备是指由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子管等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包括)软件发挥作用的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以及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或程控系统等。主要包括:电脑、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打印机,传真机、一体机等。消费电子未来10年前景分析预测。

 

一、消费升级主线下,电子板块全面受益

 

       实现消费升级一方面需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需要科技创新来提升消费品档次,电子产业在硬件性能、外观、用户体验的多个维度来实现提升。近年来,智能手机终端在以苹果为首的创新带动下功能全面、性能升级,消费者趋向于购买更加高端的机型满足使用体验。同时,电子消费升级的理念渗透到更多终端:汽车、家居与可穿戴设备逐一满足智能化的交通、健康、医疗、社交等需求。因此在消费升级的大主线下,电子板块有望全方位受益:消费电子首当其冲,进而是上游基础器件,如LED、集成电路、面板、PCB等等。

 

       消费升级是近年的主旋律,品质化生活需要电子产业丰富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多元化、智能化发展。在消费升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趋势下,由表及里,顺应消费这条主线,挖掘电子产业价值。从消费电子领域来看,创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主要力量。不论是智能手机的革新演变,还是新型终端智能化涌现,我国企业都逐渐成为硬件创新的主导者。下游终端市场带动产业链向大陆迁移,创新与跨领域整合又成为了我国供应商提升份额的关键,行业格局向好。受益于大陆供应链渗透、订单饱满,行业整体基本面向好。此外,电子行业的核心作用与受益趋势不仅仅局限于消费电子,由市场推动与企业革新相互作用下,LED、PCB、半导体和面板等领域都是潜在机遇板块。

 

二、消费升级的核心是电子产品的升级

 

       近年来,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类别向品质化、多样化转变,“消费升级”开始深入人心。“消费升级”是由传统下游消费行业引申出的概念,表现为对高性能需求、优质化服务与自我意识传达等方面需求的趋势。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形式的多样化、消费行为日趋理性都彰显着新消费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与个人生活与发展相关的消费支出持续走强,人均居住、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方面增速同比上升2.8%、2.8%、0.8%与0.4%。以细分市场来看,人均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活动、化妆品、美容美发洗浴、交通工具等支出都有较大增幅。此外,与社会化服务相关的家政服务、旅馆住宿的支出增幅也达到24.7%与11.7%。结构化改善有效说明消费理念正从买得起,往买优质的、适合自身的产品转变。

 

       推动消费结构转变的关键在于大众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在于对当前经济形势与个人生活有较强信心,在于市场多元化发展下可选择性增多。在整体消费水平与质量提供、消费热点一一涌现、需求结构优化的推动下,消费升级概念得到全面证实。居民拥有条件去享受医疗、教育、娱乐与旅游等服务性消费;也有实力去拥有智能化、品质化的生活。

 

       智能化、信息化不再是独立的趋势,它们渗透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着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智能化消费是消费者对于品质消费的一大关键突破口。零售电商运用AR技术吸引线上客户扫描线下抵用券引流客户;健身房火热的同时带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家居装饰也迈向智能照明与智能家居等互联体验。因此,实现消费升级一方面需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产品与服务品质化、多元化、智能化。科技创新作为实现消费品档次提升的关键助推力,需要电子产业带动硬件与智能终端双向升级,起到核心支持作用。

 

三、借机消费转型,电子板块迎挑战与机遇

 

       一般来说,消费升级与经济转型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消费结构的改善会扩大内需,而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一大助推器会拉动经济发展。回顾我国消费升级的过往历史,不论是实现温饱时期电子、钢铁与制造业的直接发展;还是第三产业大踏步赶超的阶段,文化、教育、医疗、休闲趋势下,我国经济结构也有了良性转变。其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两次热潮都以电子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目前阶段下的消费升级又再一次给电子行业带来绝佳的成长机遇,形成高端制造业。

 

零售行业未来的3大发展趋势

2017-05-03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伴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零售业态也在不断创新。2016 年10 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了“新零售”概念,认为“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新零售”模式需要线上、线下和物流三者深度结合。此后的几个月中,“新零售”概念持续升温,激发了零售行业的投资热情。

 

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日益升级

 

       近年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稳步提升,人均消费支出也在逐渐加大,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断增强,促进了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

 

       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食品部分在总体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而可选消费品的占比则不断攀升,消费结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日趋相似。根据麦肯锡的预测,2013-2030 年国内家庭食品消费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5.3%,服饰、住房和公用事业、卫生保健以及家庭用品等次必需品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 6.5%,而娱乐、教育、文化和交通、通讯以及个人用品等可选品的增长将最为迅速,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 7.6%,预计未来 15 年中国将贡献全球消费增量的 30%。

 

       伴随着消费理念日趋先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更倾向于选择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更愿意加大在社交、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已从基础功能性需要逐步升级为享受型需要,添加了更多情感因素,融合了对品牌、文化、时尚等多方面的追求,并逐渐由低端向中高端消费过渡。此外,越来越多的 80 后、90 后、00 后开始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这些年轻群体更追求时尚和独特的风格,对新鲜事物接受更快,寻求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已成为这类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之未来消费者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消费升级也将随之加速,能够满足人们更高的、差异化的需求的细分消费领域有望成为零售行业的新看点。

 

二、奢侈品消费群体扩大,高端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自 2007 年起,中国大陆消费者的个人奢侈品消费规模持续增长,占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伴随着消费升级的继续升温,未来国内高端消费市场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奢侈品消费规模的增长为高端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持续贡献收入,近年来北京 SKP、南京德基广场、深圳万象城等知名高端商场的销售额普遍上升。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日益提高,奢侈品行业的客户群体将继续扩大,高端零售商有望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三、需求日趋个性化 ,催生“ 新零售”时代

 

       “新零售”是由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催生而出的、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充分依托于数字技术的一种新业态。“新零售”模式融合了实体零售与虚拟零售的优势,将电商的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等强项,与线下零售商的门店网络、能够提供的购物体验和社交场景,以及双方的物流、供应链、产品和客户基础等资源整合、共享,既有助于解决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又能够将线上流量导入到线下,扩大双方的业务规模、形成协同互补。

 

   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需求将越来越高,而“新零售”模式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消费者的线下消费行为,进而有效满足客户需求、优化顾客购物体验,有望成为未来的重要零售业态之一。需求是驱动零售业态进步的根本,科技是推动行业前进的重要工具。未来我国的零售企业或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紧随顾客需求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调整,并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消费场景中,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来创造更加舒适、便捷的购物方式,以顺应、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

 

生产型企业创新突破,实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提供“创新思考与解决问题”课程于一家生产型企业,我们邀请到新加坡陈庆欣大咖老师,从高管开始,在完成培训工作坊后,该企业要求提供这培训于他们的中层管理人员,这包括了所有的职能部门。

 

       在这第二次培训当中,其中的一位学员,他是研发部的主任,在老师提及让学员把目前工作上最赤手的难题拿出来作为培训研究方案时,他对老师说:”培训是不可能解决我的问题的,因为老板给了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老师追问他原因时,他说:“我们所研发的产品,是完全根据客户的需求而定制。现在,老板要我们不仅在现有的产品上提高品质,同时还得降低成本。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岂不是要马儿奔跑而不要给马儿吃草!” 但他最终仍然把这个问题拿出来作为培训其中的研究解决方案。

 

       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员们参与了不同的创新活动,采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去解决手上赤手的难题。老师让学员们跳出原有传统的思维框框和思考方式,学员们在亲身体验了各种创新思维方式所带来协助解决问题的工具都纷纷惊讶其中的奥妙。

 

       在研究这其中案例时,原有的产品在客户的需求之下已经更新了几代,增加到10个功能而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因而,品质下降,而且成本与价格也因而提升,这促使产品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开始下滑。

 

       但在深入分析后,发现其实产品其中的3大基本功能是所有客户都需要的,而其他的功能因为得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而设计。但如果要把产品功能降低至3大功能,虽然成本能因而降低,品质能提升,但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最终,在采用不同的思考工具后,他们在课堂里发现了一个创新方式,把原有的产品功能降低至3大基本功能,而其余的4~10功能将被拆散另外组装。由于不同客户所需的产品功能不同,有需要3+5+6的,有3+5+7+8的,有需要3+5+6+7+10的。

 

       回到工作岗位后,这位研发部主任与其团队开始实施落实他们在课堂中所寻找到的创新方式。因为这个创新,不仅能让产品的成本降低,提高品质,其价格也能随之降低,而且不同的客户能选择组装自己所需要的功能产品,只需支付所需要的组装产品,也达到多赢的策略。

 

       在数个月后,该企业又重新回来找陈老师提供同样的培训,但这次是协助他们生产部提高生产率。原来在他们实施了这创新研发后,老板非常高兴,因为产品品质不仅提升了,成本降低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出乎意料的惊喜,那就是业绩也随之增倍了。因而,生产部无法满足增倍的业绩,完成生产。而这次的创新思考与解决问题培训,既是协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提高生产率,完成另外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制造业未来的10大发展趋势

2019-05-28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众多制造业采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随着国内自然能源的消耗,生产成本的上扬,依靠低价很难再参与竞争。从持续发展看,提高低端产品(低科技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由低科技、价值链底端向价值链高端挺进刻不容缓。综观近半个世纪的全球制造业可以发现,制造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50-70年代,以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传统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全世界由物质缺乏时代走向了饱和时代;

 

第二阶段:70-90年代,由于第一阶段把人们带入物质饱和时代后,改变了以往的供求关系,市场进入需求导向时代,消费观念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

 

第三阶段:90年代-20世纪末,新产品更新速度更快,集装箱运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销售半径不断增加,制造业以规模和成本控制制胜;

 

第四阶段:21世纪后,全球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面临全球性、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规模和成本控制不再是制胜的法宝,制造业需要进行全新的、多模式的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制造业的基石,在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中肩负重要使命。随着智能制造领域政策的持续出台,中国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并开始大量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相关技术。

 

       在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等背景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为15150亿元,增长率为22.6%,伴随着技术的逐渐完善,应用产业的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19年市场规模将超19000亿元。

 

       智能制造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行业将持续稳定增长,在中国制造业中所起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从发展前景、技术融合、商业模式等方面来看2019中国智能制造将迎十大发展趋势。

 

一、短期阴霾难挡智能制造发展持续升温的步伐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等成熟度高的领域应用率逐渐饱和。随着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内生需求和动力逐渐增长,智能制造将逐渐向以冶金、石化、纺织、工程机械等传统领域渗透,智能制造发展将持续升温。

 

二、技术纵深程度高的工业场景有望成为“AI+”广泛应用的突破点

 

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将逐步从通用性技术领域向技术纵深程度高的专业技术场景转变,实现从上游设计、原料投递,到中游制造、人机协作,再到下游服务、监测运维,最终再指导工业设计和技术升级的应用闭环。

 

三、构建精准数据流闭环将成为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的关键

 

随着工业数据属性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大数据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未来工业数据将呈现从消费数据、工业大数据到精准数据流的转变,构建从采集、分析、转化、反馈等环节的精准数据流闭环将成为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的关键。

 

四、行业及场景的聚焦将引领互联网企业进军工业领域

 

互联网企业进军工业领域具有天然的技术和平台优势,我国“互联网+智能制造”已取得初步成效。未来聚焦智能制造具体行业及场景,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切入点。

 

五、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率先探索出市场化商业模式

 

通用性行业平台由于纵深程度有限,市场供给与需求并不匹配,使得企业上云意愿不强,尚未探索出成熟的市场化模式。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由于兼具聚焦和普适双重特性,面对智能制造各行业不同需求,有望率先探索出可行的市场化商业模式。

 

六、工业企业附加值提升关键点将由设备价值挖掘转向用户价值挖掘

 

工业发展进程正在从企业产品牵引用户需求转变为用户需求引领企业生产,智能制造对于工业领域附加值的提升也应该逐步从生产制造环节的降本增效,转向提供高附加值衍生服务,即“智能制造“生产的”智能产品”提供的“智能服务”,将成为工业企业附加值提升的关键。

 

七、安全性将成为企业智能化升级决策的重要依据

 

工业核心数据、关键技术专利、企业用户数据等数字化资产已成为企业核心资产。目前我国数据安全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智能化升级步伐。未来,提高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增加企业上云信任度和意愿,将成为中国企业智能化升级决策的重要依据。

 

八、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发展将深度根植行业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作为综合性集成服务,既要面对“两头占款”带来的资金压力,还要满足团队对于专业人才的高需求,多领域“全面出击”的发展路线将给企业来带沉重的包袱。未来,深度聚焦细分行业的系统集成商有望扛起产业发展大旗。

 

九、超高附加值制造领域将成为增材制造在工业领域的最优切入点

 

增材制造技术具有生产成本下限高、上限低的特性,在桌面级应用及简单工艺大规模制造场景都不具备成本优势,规模化商用迟迟不能铺开,而以发动机、风电叶片、潜艇螺旋桨等为代表的超高附加值、超大型定制化单品制造领域,有望成为增材制造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最优切入点。

 

十、汽车、3C等行业将引领数字孪生技术加速普及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企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工厂建设的第一选择,将从数字产品孪生、生产制造流程数字孪生和设备数字孪生三个层面,优先在工艺成熟度较高的汽车制造、电子制造领域铺开。预计到2020年,至少50%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制造商将为其产品或资产启动至少一项数字孪生项目。